在整个齐鲁,莱阳知名度还是很高的。因为那句话:烟台苹果莱阳梨,不如潍坊萝卜皮。这大概率是潍坊人编的段子吧?
这是第一次到莱阳。有些小激动。到莱阳后,先入住酒店,然后骑自行车去做核酸,顺便转一圈,踩踩点。
整个烟台大部分区县政府都很一般,多是老驻地,与烟台的经济发展不匹配。尤其是烟台核心城区的几个区政府。若是去德州、东营、滨州这些地方看看?那烟台能馋哭!这些地方的县政府堪比烟台的市政府。
越有历史底蕴的城市,老城区越破。我到莱阳农学院旁边转了一圈,一排排平房,破的要命,这应该是最早的老城区吧?包括莱阳农学院也破。不过,人家名字时尚了,现在不叫莱阳农学院了,叫青岛农业大学。莱阳农学院怎么变成的青岛农业大学?先是在青岛设了一个校区。然后,就被反向冠名了。
没办法,青岛是老大。类似的体现在方方面面,例如火车站,莱阳与莱西一站之差,莱西站下的人少,莱阳站下的人多,但是呢?莱西站的停靠频率远高于莱阳站。人家莱西是青岛的。莱阳农学院有多破呢?学校东边的路,还是土路。计划骑自行车围学校转一圈,发现没法骑,我真骑一圈下来,轮胎绝对扎。路上,我又发现了一所高校,中医药专科院校。我骑行胶州的一大感触,是这一带中医药很发达,与政策应该也有很大的关系,前几天我还发了一句感慨,未来十年是中医、国学的黄金十年。
医院时,我看到中医门诊挂了一个老大的牌子,仿佛在C位,是不是院长也是中医出身?
吃过早饭后,规划的线路是第一站朝东北方向走,去哪?朝日绿源。就是那个段子的发生地,说日本人在莱阳买了亩地,五年的时间什么也不种,就任其荒废……
网上有很多报道:探访朝日绿源“绿色农庄”,日本人这样“傻”种田。这个项目,最终如何?以失败告终,黯然离场,卖给了新希望。
农业不赚钱,尤其是这些情怀农业、概念农业,谈什么循环,谈什么生态,最终自己把自己感动了,亏的一塌糊涂。的确没有荒废,当年就种了麦子、玉米,老百姓为什么传言他们荒废了五年?
是因为他们不除草,不打药,草想长随意长,虫子想吃随意吃,小麦和玉米的产量没有周围村民的一半,从而产生了类似的传闻。
我问,他们为什么选莱阳?当地人说,化验的,当时选了很多地方,只有这个区域的土地质量还算不错的。我问,投入了几十个亿?他说,没有,十几年也才投了六七千万人民币。对于朝日这样的企业而言,毛毛雨。
在整个胶东地区,外国人经营的庄园并不少,这个还算规模小的,之所以这么出名,就是段子。
骑行到一个地方,需要过河,这个河是莱阳的母亲河,蚬河。
蚬河就是五龙河的上游。为什么叫五龙河,就是五条河流合并了,白龙河、蚬河、清水河、富水河、墨水河。当天,北风,我们朝东北方向走本身就是顶风,骑的很累,就往南骑,去看看五龙河的五条河是怎么交汇的?
顺便去打卡一下莱阳梨第一镇,否则来一次莱阳连梨园都没去过,不成了笑话嘛!蚬河的沿河路做的不错,他们的设计很有特色。中间两个车道是机动车道,紧接着是一个1米宽的非机动车道,使用了不同的颜色标注,再往外是一排停车位。很有创意。这是我第一次见类似的设计。但是,这个设计有一定的风险性,例如我骑车骑得正好,停在右侧的机动车突然驶出,对骑手而言就是潜在的风险。莱阳的房地产,也主打河景房。莱阳是不是不靠海?给人的感觉是不靠海,其实莱阳是有海岸线的,并且对虾养殖很有名,这一点莱阳的确比莱西强,至少有海运出口。海岸线离莱阳市区比较远,从而海景房难以成为当地人的买点。
出城后,路边卖梨的越来越多。一是卖梨,二是卖梨膏。都说是自己家做的,不过从包装细节来看,应该是统一批发的……左拐,过河就到了照旺庄镇,开始堵车了,采摘大军,我突然觉得梨是非常适合采摘的,一个一斤多,随便一采就是几箱,一般都是当地人去采,然后接着装箱,发给亲戚朋友。
当地一个朋友提醒我,别在路边买。我问,为什么?他说,都是假的。我心想,梨还有假的?实际上他的意思是,这些梨不是附近产区的,而是从外面运过来的,属于洗澡梨。
而对于外地来的游客而言呢?这些梨就摆在地头,你能怀疑吗?所以,一定要亲自采摘。
梨分两种,绿皮的叫茌梨,是莱阳传统的老品种,黄皮的叫秋月梨,是从日本引进的品种。我觉得,秋月梨好吃,颜值也高。可能当地人都了解小摊贩的潜规则,从而都亲自去采摘,亲自打包,亲自发走,给亲戚朋友。接着要去五龙村,五龙村就是五龙河并流的地方。导航五龙村,全是乡村小路。突然发现,莱阳并不是每一块土地都种梨,而是很多样化,苹果、玉米、大豆,尤其是苹果,给人的感觉仿佛能跟梨平分秋色。农业一多样化,就说明一个问题。主产业,未必有多大的利润。若是莱阳梨收入的确可以,您放心,没有这些其他作物的生存空间。这一点参考寿光、平度、栖霞就行了。
莱阳梨除了芦儿港几个核心村外,都卖不上价格,莱阳梨虽然有名气,但是跟烟台苹果比还是有差距,所以这些年很多果农都转型到了苹果,毕竟莱阳也是烟台的。
为了稳军心,现在莱阳当地怎么安抚果农?让龙头企业跟果农签协议,保收成。你不用愁卖。老百姓的选择具有一定的趋利性,很能说明问题,烟台苹果不仅仅在山东很有名,在全国也是水果领域里的第一品牌,每年产值个亿。
还有一点,秋月梨对传统的茌梨冲击很大,换代又需要时间,地方为了旅游、城市名片也不会允许换代。这些果农,即便是顶着核心产区的大帽子,也只是比打工稍强点,若是边缘产区的,连打工都不如,根本原因就是那句话:农业准入门槛太低了。莱阳的农业跟莱西有些像,很多元化。但是,莱西有那么多现代化农业公司的入驻,莱阳更多是农民自己的尝试,一路上有种土豆的,有种大葱的,有搞芋头的,五花八门。
我去拍几大河流的汇合。一大感触是,河水咋这么湍急?不像山东的河。山东的河,多是比较缓的。应该是刚下过雨的缘故。我见过水流最湍急的河流是都江堰的过城河。当天的五龙河,就有都江堰过城河的感觉。甚是湍急。用当地一个水果种植大户的话来说,一句话概括:今天的互联网消费决定了,无论什么常规水果,其一箱的零售价都无限趋向于30元以下。若是超级热门系列呢?例如烟台苹果。已经突破20元了。
线下零售更变态,烟台苹果本地的收购价3~4元,我每骑到一个地方都会顺便问一下路边卖的苹果零售价,零售价也是3到4块钱。
在莱阳转了几圈,最愤愤不平的一个点是什么?同是县城,为什么莱阳当年能有座名校莱阳农学院呢?
答复是,曾经的莱阳是整个胶东地区的C位,最富有的县,也是第一批撤县建市的。如今,落魄了,成了胶东的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