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贾佳
00:28
6月6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隆重开幕。此次展览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山东艺术学院主办,山东美术馆、山东省美术家协会承办,卢乡书院、莱阳市孙博文艺术馆协办,展出了山东籍艺术家孙博文先生(已故)各时期的中国画作品约60幅。
孙博文先生的艺术具有鲜明的革新意识和时代面貌,具有师法造化和物化于心并重的特征,其艺术图景是一种淋漓挥洒的自然华章,他以诗意的画境进行古与今、中与西的交融,达到自然造化与精神世界的交织,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进程中彰显出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新路,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艺术家、理论家、媒体记者前来参加开幕式并观看展览。
开幕式由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张宜主持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讲话
“今天走进了孙博文先生的展览,也让我们走进了一个宽阔、热烈、丰盛的艺术世界。”范迪安主席在开幕式的讲话中如是说,“本次举办的孙博文艺术展是孙博文作品自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之后的又一次展示,但本次展览除了主题不变之外,在展览作品的遴选、展览组织与设计等方方面面都焕然一新,让我们得以看到孙博文先生艺术世界更为丰满的面貌。”
山东美术馆馆长、山东美术家协会主席张望致辞
张望馆长说,“中和”的理念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稷下学宫的文化现象也是齐文化开放多元百家争鸣精神的重要写照,我们山东美术正是在这样一个氛围下形成了既中和又开放的文化环境,孙先生就是在齐鲁文化丰厚的沃土上成长起来,他的作品既有传统的东方的意蕴,又有西方创新的现代的艺术语言。
山东艺术学院院长王力克在开幕式上致辞
“孙博文的求艺之路是充满孤独的,他在贫苦寂寞之处,体味生活,用生命谱写了艺术华章,超越了自己,超越了时代。”王力克说,“希望更多的人通过展览认识这位生前不求闻达的孙先生,也希望山东、希望中国涌现出越来越多像孙先生一样的优秀艺术家。”
孙博文先生夫人鲁彩云女士致感谢辞
鲁彩云女士与孙博文先生相识、相恋、相知、相依,携手走过了二十余年的美好人生。今日在开幕式上她回顾起孙博文先生的生前点滴,悲伤又遗憾,几度潸然泪下。但是她表示,今日展览的成功举办亦是完成了孙博文先生的生前心愿,她深感欣慰。
孙博文先生是一生致力于中国画探索与创新的画家。在展览现场,无论是巨幅大构,还是斗方小品,均笔墨雄健,气势磅礴;画面率真自由,流光溢彩。特别是晚年创作的一些鸿篇巨制,尺幅之大,数量之多,完全突破了正常的观看路径和思维模式;题材之丰富,用色之绚烂,完全颠覆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极点和传统概念。记者在现场留意到,我省赵英水、刘书军、马麟春等多位艺术家都莅临现场,用心观看每一幅作品。其中,齐鲁师范学院赵英水教授如此感叹:“这真是一位特别大胆、特别有魄力的艺术家。今天展出的作品多为他十几年前甚至二十几年前的作品,如今来看,仍那么新颖,那么震撼,那么肆意流淌、无拘无束,实在是令人佩服!”
孙博文先生是博学多能的学者型画家。他不仅在山水画上成就显著,还是一位博学多能的学者型画家,在花鸟、诗文、书法、印章等方面均有很高的建树。记者观察道,在展厅现场自高而下悬挂了多件亚麻条幅随风起舞,与恢弘有力的巨幅泼墨作品相互辉映——
“天作匡庐地为案,老翁写画难得闲。题首好诗学李杜,不要工整只求禅。”
“乱云深处有高师,糊涂切相任天机。试看拖泥带水笔,正是禅意即悟时。”
“平生野然无拘束,万里长空自在天。彩墨倒于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
“依山傍水结草庐,出门沟壑有或无。缩写白云万余里,消受青山一卷书。”
这些诗文格调朴实清雅又兼具禅机,书法、治印融汇贯通,与画面交融互生,引来多位观众纷纷驻足诵读、拍照。
孙博文先生凭借其丰富的生活积累与广博的艺术素养,锻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山水图式,并矢志不渝地回归到对生命本真的领悟与表达之中,他把短暂并宝贵的一生献给了艺术,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认为孙博文的艺术至少有两次超越:一次是他从传统中国画教育走向更宽阔的表现状态,第二次是从泼彩进入到更自由的表现境界。他在山水、花鸟、诗文、书法、篆刻等领域的个人建树,对中国画的创作与创新做出的艺术贡献,俨然已经超越了生命本身。
据悉,此次展览将展出至6月17日。开幕式当天的上午,在山东美术馆四楼会议室还举行了以“孙博文艺术展”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艺术理论家、批评家参与研讨,研讨会从人文、科学等角度,围绕孙博文先生作品的创作理念、艺术风格、学术价值等方面展开解读,也为观者了解孙博文先生的作品建立了完整且系统的学术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