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在我国农业界一直有“南袁北李”的说法,“南袁”值得是“杂家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而“北李”有两位,其一是“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李振声先生,另一位就是本文要介绍的“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先生,他们都是我国农业研究者中的翘楚,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曾经有这样一首诗词来形容他:
七律(新韵)·玉米育种大王李登海
壮哉登海起山东,大愿青纱济众生。
几度新春别后邓,六刷旧墨动先锋。
精神会聚天边梦,蹊径独开叶上冲。
设若贾公寻故地,齐民本纪写清风。
年秋天,李登海先生出生于山东省莱州市一户普通的农村家庭,当时正值建国初期,全国百废待兴,战乱时代使得我国的农业发展停滞不前,在当时,农民家庭的生活是很贫困的。
从小李登海就立志做一个有志气的人,在上学期间学习十分努力,成绩很优秀,不过由于特殊原因,年李登海初中毕业之后没有继续读书,最后只能在家务农,不过即便如此,李登海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希望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努力提高当地的粮食产量。年,二十三岁的李登海被任命为村里农科队的队长。
就在不久之后,烟台市农科所的专家下乡搞科研,给李登海带来一份资料,资料中提到了美国先锋种子公司,这是由美国农民华莱士创建的,他们将春玉米的产量提到了公斤。而但是上东的玉米亩产之后两三百斤,这个数字深深地刺激到了李登海的内心,他产生了一个念头:“美国农民能做到的,中国农民也能做到!”
李登海提出了要搞亩产一千五百斤的玉米新品种实验,这个想法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大多数的村民认为这个想法就是一个天方夜谭,随让他们所处的莱州湾是平原地带,自古以来是粮食集中产区,不过由于历史原因使得这个地方的产量很低,能够达到亩产两三百斤都需要看老天的脸色,更不用说是亩产一千五百斤,因此,村民大多认为这个年轻人不务实。
不过李登海并没有在意其他人的看法,找了一些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起想办法来攻克这个难题。
李登海主要把精力集中在小麦,玉米,花生这个三个农作物上,之后他们一起学习相关的科学技术,对于当地的土壤进行细致的分析,逐步改变原来传统的耕种方式,避免土地受到破坏,之后他们也引进看不少良种,进行实验。
经过无数夜以继日地劳作,第二年的农作物长势一片大好,玉米产量突破了千斤的关卡。
不过李登海并不满足,虽然玉米的产量远超过去,不过距离一千五百斤还是有差距的,而且玉米的产量明显要低于小麦的,他们还没有开发出玉米的潜力。
李登海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这个人道道不多,就是有点犟脾气。什么事一旦让我看准了,迷上了,就非迷到底不可,不迷出个道道来是不肯罢休的”。虽然大家的理论水平不高,但是李登海敢于拼搏,在这个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关于玉米育种和栽培的书籍,即便在农田耕作的时候,他也将书籍随身携带,一旦有休息的时间,就把书拿出来看,在睡觉时也没有放下书,有一天夜晚,由于看书睡着忘记将灯熄灭,引发火灾。
在这几年之间,李登海学完了《遗传育种》和《土壤肥料》等十几种基础理论书籍,写下了二十余万字的读书笔记,记录了上千此实验记录,整理了二十多项有关育种、栽培、肥料等方面的实验材料。
此外,李登海也没有陷入闭门造车的困境,他有空就去向一些有能力,有技术的老农民求教,每次有专家下乡,他都第一个去听课。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登海的理论知识逐渐丰厚起来。
之后李登海得到了去莱阳农学院学习的机会,遇到了老师刘恩训教授,得到了来自美国的分离自交系的基本材料,“XL80”,这种种子的抗病性强,当时主要的大小叶斑病都能够免疫,而且丰产性状也不错。
于是年5月,李登海和逐渐的团队将这二十粒种子播种到试验田里面,从发芽到出土这一百二十天里面,李登海几乎每天都在实验天里面,经常忙起来忘记吃饭。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在这记录的五十多万个数据,四千多种组合中,李登海分别选育出了“掖”这个自交系。
年,李登海和团队建立了土温室,开始播种和同早熟自交系侧交的实验,不过在玉米将要成熟的时候,被老鼠给啃光了。
这让他们心痛了好久,不过随后他们就开始考虑更换一个实验地点。他们把目光投到了海南。海南是我国天然的大温室,在海南能够加快工作效率。
于是年,李登海决定要在海南加代育种。不过当时的海南开发程度比较低,居住环境尤其是试验田周围的居住环境很差,李登海和他的团队住在蒸笼一样的山沟中,温度经常搞到三十几度,还有蚊虫和毒蛇的困扰,饮食也很单一,只有自己家乡带过去的萝卜干。
在海南工作期间,李登海在田间套袋一连五六个小时,使得他得了痔疮,做了四次手术,成为了旧疾。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之下,收获到“腋单2号”的种子,一共七斤二两。第二年,李登海将这些得之不易的种子种在了家乡的土地上,终于突破了玉米亩产一千五百斤的大关。
自己的目标第一次得到的实现,李登海没有自满,而是再接再厉,继续在海南进行加代育种工作,这一干就是三十年,在这三十年里面,李登海研究的玉米品种七次刷新了中国夏玉米高产记录,尤其是在年创亩产.86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记录,为我国增加收入多亿,至今都没有哪个国家,哪个科学家能够超越这个数字。
因此,他被誉为我国的“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先后选育玉米高产新品种80多个,有五十多个品种通过国家和省级市级的审定,一共获得了44项植物新品种权和10项专利。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均耕地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不过根据数据显示,李登海研究培育的玉米种使得中国土地由每亩只能养活一个人,提升到每亩能够养活四到五个人。
他的玉米种子在全国共十亿亩的土地上推广,为我国直接增加的经济效益达到一千亿元,如今,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已经超过了4.5亿亩,在年国家计划增产一千亿斤粮食中,玉米占53%。
多年来,全国累计有11亿多亩的土地上种过李登海的种子。在“八五”、“九五”计划期间,李登海育出的玉米种种植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最高年份种植面积的占43.5%,全国种植的5株玉米种有2株是登海育成的。
后来美国先锋公司来华寻求合作,当时李登海坚持一个决定:“我国种子法明确规定,主要农作物种子企业与国外公司合作,中方必须控股!”在他的强硬要求之下,先锋公司让步,年,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种业公司,山东登海先锋种业公司成立。
李登海先生和无数为我国做出基础贡献的农业工作者一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淳朴农民,他的成功完全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爬滚打过来的,像是在海南一连搞农业科研二十六年,就不是普通人能够坚持下来的,从山东到海南,这是一段艰苦的旅途,要经过火车,汽车,轮渡,经过八天八夜才能够到达目的地,没有超凡的意志力是做不到的。
玉米种子就像是他的孩子一样
倔强的李登海一生都很少哭过,能够让他流泪的一直是他挂念的玉米,有一次去陵水县采购,在晚上回到基地之后发现自己的玉米苗被当地老乡养的牛给吃了,李登海看到之后心痛不已,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这也使得他留下病根,一听到牛的叫声,就会感到头疼。
常年劳作使得李登海患上了高血压,心脏病当地疾病,在年突如其来的脑梗塞差点夺取了他的生命,不过在出院之后,他还是立刻去海南育种基地继续工作。
李登海的日记本上有这样一句话:“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这是当年毛主席说过的话,一直在激励着李登海不断地奋斗。
这样掷地有声的话,不仅仅是为了激励这些老一辈的研究者,对于新时期的年轻人来说也是一种激励,我们要接过前任的接力棒,不断的将未来的路走下去,创造比他们现在见到的更加辉煌的未来。